印江湄坨村:一片“叶”带出一片“业”
初夏,漫步在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缠溪镇湄坨村,目之所及,绿浪翻滚,仿佛置身于绿色的海洋,茶香荡漾,沁人心脾。
“第二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金奖”“贵州最美茶乡”“贵州十大茶旅目的地”……各类含“金”量高的奖牌、奖杯、证书多达79项。
一块块金字招牌,演绎着湄坨村一片“叶”带出一片“业”、群众增收致富的故事。
种下茶,也困于茶
高山云雾出好茶。湄坨村海拔1100米,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常年云雾缭绕。
因独特的气候优势、土质优势,上世纪60年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种起了茶,当时叫湄溪茶场,是印江县三大国营茶场之一。
90年代,湄溪茶场改制为私企——印江银辉茶叶有限责任公司。银辉公司通过改良土壤、更新品种、加强管护等措施,提高茶叶品质,在1999年全国名茶评比中荣获金奖。
湄坨村茶园。
这份殊荣,让村里一时掀起了种茶热潮,茶园面积增加到400多亩。全村几乎家家种茶,但都是“单打独斗”,茶叶价格高,下树率低。
“村民只在清明前后采春茶,夏茶、秋茶不采,明前的翠峰茶最高卖到1200元一斤,毛峰茶最高卖到300元一斤,但产量很少。”湄坨村村支书李文志说。
由于只在清明前后采摘,茶叶产业链条短,再受到加工技术和销售渠道的限制,村民实际上挣不了多少钱,种茶致富的梦想与现实产生了较大的差距。
“把茶树挖了,又觉得可惜;不挖,一年四季都要管护,是个资金投入大又很缠人的活。”村民李世学回忆当时的矛盾心理。
资金少、劳力弱的农户,不得不忍痛荒弃了茶园,全村弃管的茶园有100多亩。
管好茶,得益于茶
2002年,印江自治县县委、县政府鼓励湄坨村村民用好地理优势,大力发展茶产业致富。
“为了鼓励种茶,村民新植一亩幼龄茶园,公司无偿划2亩成龄茶园,并提供茶苗、肥料和技术。”银辉公司原负责人卢银辉说,作为省级龙头企业,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是必须的。
2002至2012年,湄坨村民把废弃的100多茶园管护出来,还新植几百亩幼龄茶园。茶叶种植面积从400亩增加到800余亩,村民的人均收入从800元增加到2000元。
村民正在采夏秋茶。
十年磨一剑。2014年湄坨村被贵州省茶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办公室授予“贵州十大茶旅目的地”,2016年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第六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为了让全村茶产业走出一条健康长久的发展之路,2017年,湄坨村充分利用县里的产业扶持资金,成立综合开发专业合作社,以300万元全资收购印江银辉茶叶有限责任公司。
2018年,湄坨村集体经济产值达180余万元,其辐射效应带动冷水、楠星、塘房岭等村新植茶园1300余亩,带动2600余群众就近就业,持续增收。
湄坨村陈列室。
据介绍,近几年湄坨村综合开发专业合作社每年在茶产业方面支付的务工费在120万元以上,茶叶年产值500万元左右。
“我们家能稳定脱贫,全靠这片茶园,家里的10多亩茶园,按每亩400元的单价流转给村合作社,每年有4000多元租金;夫妻俩都在这茶园里务工,一年有近5万元的工资......”村民田景珍算起收入账,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
茶旅融合促发展
湄坨村借助“国茶”名片,按照“茶园景区化、农旅一体化”的思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先后整合各类建设资金2000多万元,建成了游客接待中心、单体别墅式小屋、度假酒店等,发展农家乐、露营、垂钓等休闲娱乐旅游项目。每年春夏季节,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
茶园里的观光步道、观光亭、桂花树,让游客情不自禁地走进茶园深处,拥抱茶园独特的美。“我是第三次来这里露营了。”重庆游客杨宇说,这个季节云淡风轻,风景优美、空气清新,可以在茶园里散步、打太极,可谓是旅游养生于一体。
有“云上天池”美称的湄坨水库,占地400余亩,蓄水量600多万方,是休闲垂钓、水上运动的理想场所。
湄坨村国茶园。
为将“生态赏光、茶乡品茗”山水画卷呈现给游客,今年,当地政府投入上百万元对库区及周边的基础设施进一步进行完善,引企入村,吸引当地大学生回乡共同参与金乌岛度假村开发与运营,盘活闲置资产推动乡村旅游。
湄坨金乌岛度假村位于湄坨水库和万亩国茶园的中心地段。“今年五一小长假期间,金乌岛试营业3天,接待人数超2000人次,旅游收入9万元。”返乡创业的女大学生田陈说,近郊游、避暑游的旅游产品将在六月初全面开业,让游客体验真正游山玩水的乐趣。
金乌岛俯瞰图。
蓝天、白云、绿水、青山,徜徉在湄坨村的山水间,茶香荡漾,移步即景。这个只有3.78平方公里的小山村,2023年底全村人均年收入超2万元,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阔步在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上。
通讯员 张玉莲 任廷津
来源:贵州日报 天眼新闻 记者 程佩佩,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本文由发布,不代表六堡茶-普洱茶-安化黑茶-永海黑茶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rtnpzs.cn/cyzd/2024-06-15/16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