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斤价格翻十倍:历史名茶贞丰坡柳“娘娘茶”的焕新记
贵黔山水,钟灵毓秀,藏珍蕴藉。数据显示,贵州茶园面积从2014年的524万亩扩展至2023年的逾700万亩,稳居全国前列;全省茶产业综合产值同期也由270亿元跃至630亿元。
记者从贵州茶产业链条出发,采访茶农、制茶人、科研人员、茶馆馆主、外来寻茶者等,反映贵州好生态孕育干净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今年是贵州大学茶学院茶文化系主任汪艳霞研究“娘娘茶”的第九个年头。
黔西南州贞丰县龙场镇坡柳村是贵州历史名茶“娘娘茶”的产地。
“经过多年来茶学院的技术帮扶,现如今坡柳村的‘娘娘茶’一斤卖到3000元至5000元,销往全国各地。”6月11日,汪艳霞接受采访时说。
贞丰坡柳“娘娘茶”,又名“文笔茶”“状元笔茶”,产销历史十分悠久,大约500年以上。
送来测评的今年贞丰坡柳“娘娘茶”。
据清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兴义府志》记载,“茶,产府辖境之北乡,屯脚诸处,即毛尖茶是也。至苦茶,则合郡皆产”。清时,贞丰为兴义府所辖,北乡、屯脚即今兴北镇董畔和龙场镇坡柳。
“娘娘茶”的制作工序繁复,需经过晾青、杀青、闷黄、揉捻等多道工序,需用人工反复捏制成笔头状,丝线缠绕,再采用传统手工工艺加工制作。
正是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工艺引起贵州大学茶学院汪艳霞博士极大的兴趣,她决定好好研究这款贵州历史名茶。
2015年,汪艳霞到坡柳村调研,从村里徒步3个小时到山上,进山查看制作“娘娘茶”。
坡柳村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让产出的“娘娘茶”茶香醇厚、回味甘甜。上山采到鲜叶后,汪艳霞带回实验室研究。
由于生产规模小,产品产量低,加上大多为手工作坊生产,“娘娘茶”出现标准不一、茶叶质量不稳定等问题。当时一斤茶叶才卖300元至500元。
俗话说,茶叶种得好,更要卖得俏。
传承手工艺、寻找保护古茶树,是发展的第一步。如何让更多人品尝到古茶韵味,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是第二个目标。
受古茶树珍贵稀有、生长地域的限制,“娘娘茶”的产出数量非常有限。2022年,当地人返乡创业成立贵州坡柳贡茶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搭建“公司+茶农”利益联结机制,保障茶农利益,联合汪艳霞理顺“娘娘茶”生产管理标准。
汪艳霞以及茶学院多位老师从坡柳“娘娘茶”的生长培育科研、制作工艺标准化、把茶叶品质固定下来等方面着手出谋划策,和公司一起,带动当地群众就业增收。
研究过程中,汪艳霞发现“娘娘茶”外形、原料都很独特,但好原料并没有被发挥到极致,便去查文献,了解它最传统的做法是什么样,去复制文献中的做法。
在复制文献过程中,她一方面进行技术研究,另一方面去调整村民口口相传过程中发现的缺点。比如在杀青的时候,村民用自家的柴火灶,锅很大,投入的茶青很多,便会造杀青不足,产生红梗、红叶,有烟火味,喝起来茶叶的口感会不好。再比如,干燥的时候,当地村民主要是采用晒干的形式,先做型再干燥,这个需要花的时间很长。如果完全用晾晒这种方式,茶叶就会有水闷味。
“我们在这些关键环节,去调整茶叶的技术参数,结合企业现有的机械和工艺,将其固定下来,形成企业标准。”汪艳霞说,经过专家长期对坡柳村进行技术指导,传授科学的修枝剪叶技巧,帮助村民从古茶树上选取枝丫进行扦插,达到扩大种群数量、改良茶树品种、稳定茶青品质的效果。
多年来,汪艳霞多次进行产品试制和调试,“娘娘茶”品质有较大提升,稳定品质后,形成《坡柳娘娘茶加工技术规程》企业标准。
经过晾青、杀青、闷黄、揉捻、做形、干燥六大步骤,20斤鲜茶叶可以制作成1斤干茶。现如今“娘娘茶”一年能生产2000多斤,价格翻了10倍,品牌知名度也越来越高。
2019年,“娘娘茶”获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2022年第七届蒙顶黄茶杯全国黄茶大赛颁奖仪式11月在四川茶博会举行,“娘娘茶”获得全国“特别金奖”。
来源:多彩贵州网、众望新闻、北京茶世界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本文由发布,不代表六堡茶-普洱茶-安化黑茶-永海黑茶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rtnpzs.cn/cyzx/2024-06-17/1693.html